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基礎知識指導
一、有效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,咳痰 用于神志清醒能咳嗽的患者。
1 指導患者深呼吸和咳嗽,通過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,可幫助維持氣道的通暢,防止肺不張等并發(fā)癥。指導患者定期(2-4小時)進行數(shù)次隨意的深呼吸(腹式呼吸),在吸氣終了屏氣片刻,然后進行咳嗽,這樣可使分泌物從遠端移向大氣道隨咳嗽排除。
2指導患者學會有效咳嗽,控制無效咳嗽,促進氣道分泌物的排出,結(jié)合適當?shù)捏w位向患者介紹和示范如何進行有效咳嗽。患者一般取坐位,身體稍向前傾,雙臂可支撐在膝上,以放松腹部肌肉利于其收縮。然后指導患者以腹式呼吸深吸氣,屏氣3-5秒后進行2-3次短促有力咳嗽,運用腹肌的有力收縮將痰液咳出。
二、氣道濕化 適用于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者。
霧化吸入療法是利用氧或壓縮空氣的高速氣流形成虹吸作用,使藥被高速氣流吹成霧狀,通過噴氣管口吸入呼吸道,以進行呼吸道濕化或藥物吸入的治療方法,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。護士要指導患者學會霧化吸入的方法,用口深吸氣,用鼻呼氣,保證藥液進入呼吸道而起到濕化和治療作用。
三、胸部叩擊 適用于久病體弱、長期臥床、排痰無力者。叩擊時避乳房、心臟和骨突部位。病人側(cè)臥位,叩擊者的手指指腹并攏,使掌側(cè)呈杯狀,以手腕力量,由肺底自下而上、由外向內(nèi)迅速而有節(jié)律地叩擊胸壁,震動呼吸道,每次叩擊時間以5~15分鐘為宜,應安排在餐后2小時至餐前30分鐘完成,力量適中,以病人不感到疼痛為宜。
四、體位引流 適用于支氣管擴張,慢性支氣管炎等痰液較多的患者。根據(jù)不同部位的病變做體位引流,原則是使病變部位處于高處,引流支氣管開口向下,如下葉支氣管擴張應采用頭低腳高,俯臥位的姿勢。引流時間每次為15min,每日1-2次。若有兩個以上的炎性部位一般先以痰液較多的部位開始,然后進行另一個部位。引流應在飯前進行,應協(xié)助拍背。該方法要在醫(yī)護人員監(jiān)護下進行。
五、呼吸肌功能鍛煉 目的通過呼吸肌的功能鍛煉可加強胸,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,改善呼吸功能。
1、縮唇呼吸 閉口經(jīng)鼻吸氣,然后通過縮唇,像吹口哨樣緩慢呼吸4-6秒,呼氣是縮唇的程度由患者自行調(diào)整,勿過大過小。其作用是借以提高支氣管內(nèi)壓,防止呼氣時小氣道過早陷閉,以利肺泡氣排出。
2、腹式呼吸 可采用臥,坐,立位練習,以吸鼓呼縮的方式,一手放于胸前,一手放于腹部,胸部盡量保持不動,呼氣時稍用力壓腹,腹部盡量回縮,吸氣時則對抗手的壓力將腹部鼓起,同時要注意吸氣時要用鼻深吸氣,呼氣時則縮唇緩慢呼氣,呼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長1-2倍。初始每次5min,漸增加至每次10-15min,每日2-3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