璇璇走了,卻把光明留在人間
2月15日上午8時20分,身患重癥的8歲女孩小璇璇,度過了她生命的最后十分鐘;2月18日,她的一雙眼角膜分別移植到兩位嚴重眼疾患者的眼睛……
小璇璇是一個小女孩的昵稱,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已將自己的生命年輪定格在8歲。她走了,不僅帶走了父母無盡的思念,還留給人世間一份最好的生命禮物。2月18日,小璇璇的一對眼角膜分別移植入兩位嚴重眼疾患者的眼睛。記者昨天在蘭大二院見到他們的時候,即將出院的他們已經(jīng)沒有了“病人”的影子,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們和家人的臉上。
小璇璇生命的最后10分鐘
小璇璇今年8歲,2012年被確診患有一種罕見的惡性淋巴瘤,有記載全世界僅有200多人罹患此疾。幾乎沒有治愈的可能。患病后,小璇璇一直在蘭大二院血液科接受治療。一年半的時間里,小女孩歷經(jīng)8次化療,在最后的日子里,她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。她忍受著全身骨痛的折磨頑強地與病魔抗爭,她的堅強讓父母揪心,也同樣感動著血液科的醫(yī)務人員。
護士長張玉麟說:“我們看著心疼啊,小璇璇最后只能依靠注射嗎啡鎮(zhèn)痛,生活質(zhì)量很低。面對被病痛折磨得少言寡語的小璇璇,我們能做的只有用更親昵的稱謂呼喚她,用更貼心的護理來安慰這個可憐的孩子!”
2月15日上午8時10分至20分,是小璇璇生命的最后10分鐘,記者從一位血液科實習醫(yī)生那里聽到了這個溫馨而又悲情的“最后十分鐘”。“我為有幸做小璇璇最后的守護者感到欣慰。”說這話的正是這位實習醫(yī)生。他動容地說:“小璇璇走的那天早上,本來一直沉默無語,突然她開口說了一句‘我看見了……’。在場所有人都圍在她身邊豎起耳朵希望能聽見她說什么,可遺憾的是,她的聲音太微弱了,就連父母也沒能聽得見。在大家的呼喚聲中,10分鐘后,小璇璇安靜地走了。”也許,小璇璇說的是她看到了昨天還綻放在窗外的煙花,也許,她是看到了皚皚的白雪,也許,冥冥之中她感覺到了她的角膜能給別人帶來光明……無數(shù)個假設在心底,讓這個七尺男兒始終無法釋懷。
小璇璇一家來自紅古區(qū),父親打工,母親因要照顧生病的女兒已很久沒有出去工作。
記者沒有見到小璇璇的父母,也許此時,“別去打擾”就是最好的關心和最真誠的敬意。
希望能讓另一個孩子重見光明
2月15日上午8時20分,小璇璇永遠地走了。45分鐘后,她的一對眼角膜被摘下。18日上午10時整,兩臺角膜移植手術(shù)同時在蘭大二院眼三科施行。
因為是惡性腫瘤患者,小璇璇在身后無法實現(xiàn)腎臟、肝臟等器官的捐獻,唯一能捐獻的是幾乎沒有血管分布的眼角膜。小璇璇父母的心愿是將女兒的眼角膜捐獻給一個患眼疾的孩子。根據(jù)實際情況,最后,小璇璇的兩份角的膜分別捐給了16歲的男孩小杰(化名)和“家里的頂梁柱”34歲的王波(化名)。
昨天下午,記者在病房見到了小杰和王波。小杰長著一雙大眼睛,視力正常的右眼顯得很靈動,如果不仔細看,根本看不出他剛剛接受了角膜移植術(shù)。小杰左眼患腫瘤,視力只有0.1,病情的發(fā)展最終會讓他徹底失明。醫(yī)生為他實施了板層角膜移植術(shù)。“今后,他的視力會有所提高,但最終會恢復到何種程度無法預期。”眼三科副主任醫(yī)師律鵬告訴記者。今年16歲的小杰身高已達到1米83,他說病好以后最想打籃球。
王波來自天祝,患有病毒性角膜炎,病毒的侵蝕會使他的角膜越變越薄,直至失明。王波接受的是全層角膜移植術(shù),恢復情況非常好。陪同王波治療的是他的妻子,這位樸實的藏族婦女對記者說丈夫是家里的頂梁柱。的確,夫妻二人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(yǎng),而34歲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。王波對記者說他對生活充滿信心,眼睛好了以后想學車考駕照。
500比30的悲哀
據(jù)律鵬介紹,角膜移植手術(shù)分為全層角膜移植術(shù)和板層角膜移植術(shù)。移植后,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,前者視力可能到達1.0。全層角膜移植術(shù)要求嚴苛,需要在24小時至7天內(nèi)完成,前提是將供體的角膜浸泡在一種營養(yǎng)液中;板層角膜移植術(shù)則相對寬松,理論上可以在半年至1年甚至更長時間內(nèi)實施。
2001年初,我省建立西部眼庫,設在蘭大二院眼科。但由于受到傳統(tǒng)觀念制約,志愿捐獻眼角膜的人并不多,目前入庫的角膜很少,登記的入庫志愿者資料大約近萬份,志愿捐獻的人大多是年輕人,而他們的生命還很長,期望與最終現(xiàn)實還有很大的距離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每年僅在蘭大二院治療的眼疾患者中就有大約500多人需要角膜移植,但無奈的是,每年只有30位幸運兒得到捐獻從而擺脫失明的厄運。
話題似乎又回到了DCD。DCD——心臟死亡后器官捐獻的簡稱,是器官捐獻的主要形式,是他/她生前愿意在死后捐獻器官,在心臟死亡后以無償捐獻的方式,把自己的器官捐給在等待移植中瀕臨死亡的病人。在我國每年有超過10萬人因意外或突發(fā)事件身亡,但由于缺乏有力宣傳和受傳統(tǒng)觀念束縛,器官捐獻率僅為西方國家的千分之一。
2012年3月,我省心臟死亡捐獻器官移植試點工作正式啟動,蘭大二院作為首批試點醫(yī)院開展工作。去年6月1日,我省與其他20多個省市一起被正式列入可實施心臟死亡后器官捐獻的省份。
——摘自《蘭州日報》2014年2月21日R12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