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c吃瓜在线播放,17c呱呱爆料黑料网|17c黑料 独家爆料 正能量_17c黑料 正能量画质清晰吗?

糖尿病患者教育 我的血糖我做主

作者: 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2014年09月23日 點擊數(shù): 次 字號:【

    者:高麗麗

       專家答疑:陳愛榮

 

本次課將對糖尿病知識做一個總的介紹,讓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。

1. 什么是糖尿病?

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。公元前400年,我國最早的醫(yī)書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及《靈樞》中就記載過“消渴證”這一病名。漢代名醫(yī)張仲景《金匱》的消渴篇對“三多”癥狀已有記載。唐朝初年,我國著名醫(yī)家甄立言首先指出,消渴證患者的小便是甜的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將糖尿病定義為:一種由多種病因?qū)е碌摹⒁月匝巧邽樘卣鞑橛幸葝u素分泌不足、胰島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時存在而導致的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蛋白質(zhì)代謝紊亂的代謝性疾病

2.那什么是胰島素呢?

為什么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能發(fā)揮作用就得糖尿病了呢?胰島素是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降血糖的肽類激素,是體內(nèi)唯一的降糖激素。 當血糖升高時,胰島β細胞收到信號,分泌更多的胰島素,胰島素會促進肝、肌肉、脂肪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,此時,血糖就會逐漸下降;血糖降下來了,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就會逐漸減少;就這樣,血糖高了,就多分泌胰島素,血糖降下來了,就少分泌胰島素,可見胰島素在始終保持血糖動態(tài)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3.糖尿病的典型和不典型表現(xiàn)

得了糖尿病常見的典型表現(xiàn)是多尿,就是頻繁地去廁所小便,多飲就是老是感覺口渴,不停地喝水,多食就是感覺特別餓,吃很多飯,但體重不增,反而下降。但很多病友只是有一些不典型的癥狀:包括難以忍耐的皮膚瘙癢,皮膚干燥,饑餓感,視物不清,渾身沒勁,容易疲倦。還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,皮膚反復長癤子或癰,很小的傷口卻越來越大或不愈合,男性出現(xiàn)不明原因的性功能減退,下肢麻木感和尿中有蛋白,如果有這些情況請一定要提高警惕,最好及時查一下血糖。

4.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?

有糖尿病家族史,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;超重和肥胖的人;吃得多而不愿意運動的人;年齡大于45歲;出生時體重小于5斤;有異常妊娠的婦女,如曾分娩過巨大胎兒。這些人都比較容易患上糖尿病,有這些因素的人要特別注意預防和監(jiān)測。

5.如何診斷糖尿病?

目前國際公認的糖尿病診斷標準【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10年版)】: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:1.糖尿病癥狀(典型癥狀包括多飲、多尿和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)加(1))隨機血糖≥11.1mmol/L(200mg/dL) ,或(2)空腹血糖(空腹狀態(tài)指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熱量)≥ 7.0mmol/L (126mg/dL) ,或 3)葡萄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≥11.1mmol/L(200mg/dL)2.無糖尿病癥狀者,需另日重復檢查 明確診斷。

6.糖尿病的危害

糖尿病所帶來的高血糖及代謝紊亂可危害全身,可引起腦中風、眼底病變、皮膚瘙癢、牙齦炎、心肌梗塞、肺結(jié)核,胃輕癱,糖尿病腎病,糖尿病神經(jīng)病變,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,骨質(zhì)疏松,糖尿病足及感染。 為了減輕糖尿病對身體的損害,我們要積極治療糖尿病。為了擺脫糖尿病,很多人有病亂投醫(yī)。有的輕信小廣告,有的輕信某中醫(yī)的祖?zhèn)髅胤剑教帉ふ腋翁悄虿〉姆椒āF鋵崳阅壳暗尼t(yī)療水平,還沒有治愈糖尿病的方法,但是糖尿病卻是可以控制的,經(jīng)過積極的治療,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和健康人一樣快樂地生活的。糖尿病治療的近期目標是全面降糖,防止急性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;糖尿病治療的遠期目標是預防慢性并發(fā)癥,提高患者生活質(zhì)量,延長壽命。

7.糖尿病綜合管理新理念

要想控制糖尿病,一定要堅持糖尿病綜合管理的科學理念。我們常說的“五駕馬車”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基礎,其中糖尿病教育是核心,飲食控制是基礎,合理運動是手段,藥物治療是降糖的武器,科學全面地監(jiān)測是血糖達標的保障。另外,近些年對糖尿病心理和糖尿病預防比較關注,我們在五駕馬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點,即心理健康是糖尿病治療的前提,預防并發(fā)癥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終極目標。統(tǒng)稱為“健康新7點”,即教育、飲食、運動、藥物、監(jiān)測、心理和預防。

科學的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,飲食控制貫穿糖尿病治療的始終,通過科學飲食可以幫助您減輕胰島負擔、糾正代謝紊亂,控制體重在合理范圍內(nèi),以及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(nèi)。科學飲食的四個原則是:合理控制總熱量,平衡膳食,各種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攝入平衡,稱重飲食,定時定量進餐,少量多餐,每日3-6餐。每日至少進食三餐,早//晚餐的食物比例為1/52/52/51/31/31/3,不加餐。您可能會認為控制飲食很難做到,當您堅持一段時間您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飲食控制的好處,科學地飲食同樣可以享受健康生活。

運動也是降低血糖的一個手段,合理的運動有助于控制血糖,減輕體重,增強胰島素敏感性,降低胰島素抵抗,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,有利于疾病預防和心理健康。可見,運動是有很多好處的。適合糖友的運動項目有很多,要根據(jù)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。但不管選擇哪項運動都要牢記運動的總原則,那就是循序漸進、量力而行和持之以恒。

藥物治療是降糖的重要武器,當飲食和運動不能控制血糖時,就需要藥物來幫助了。2型糖尿病患者什么時候應該開始藥物治療呢?經(jīng)過生活方式干預后,糖化血紅蛋白仍不達標,大于7%,就應該開始藥物治療了。目前的降糖藥物主要包括三大類,口服降糖藥、胰島素和GLP-1受體激動劑。口服降糖藥分促胰島素分泌劑(磺脲類、格列奈類、DPP-4抑制劑)和非促胰島素分泌劑(雙胍類、噻唑烷二酮類、α-糖苷酶抑制劑)。胰島素經(jīng)歷了123代的改進,第1代胰島素為動物胰島素,補充外源性胰島素,達到了控制血糖的目的,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;第二代胰島素為人胰島素,改善了動物胰島素的免疫原性,減少了過敏反應;第3代胰島素為目前最先進的胰島素,更好的模擬生理,更安全、更方便。 GLP-1受體激動劑為新一代腸促激素類,通過增加GLP-1的作用而促進胰島素分泌,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。

全方位的自我監(jiān)測是血糖穩(wěn)定的保障。自我監(jiān)測可以幫助您: 有效監(jiān)控治療效果。及時調(diào)整治療方案。堅持監(jiān)測,控制血糖長期達標。有助于調(diào)節(jié)飲食、運動及藥物劑量間的平衡。預防或延緩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。自我監(jiān)測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監(jiān)測,不僅要注意監(jiān)測血糖的指標,還要注意監(jiān)測危險因素包括:血壓 、體重及腰圍、血脂、足、腎臟 、眼底 、心血管病。監(jiān)測血糖的頻率為: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應每天監(jiān)測4-7次,已達到控制目標時可每周監(jiān)測1-2天,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在開始階段每日至少監(jiān)測血糖5次,達到治療目標后每日監(jiān)測2-4次,使用口服藥和生活方式干預的患者達標后每周監(jiān)測血糖2-4次。要注意:每月查一次:體重、血壓、腰圍/臀圍,每兩至三個月查一次:糖化血紅蛋白、足背動脈搏動及神經(jīng)病變檢查,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:血脂、眼底、腎功能、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、心電圖,必要時做胸部X線檢查、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島素釋放試驗。只有全方位的監(jiān)測才是健康的保障。

心理健康是控制糖尿病的前提,糖尿病是一種公認的身心疾病,心理狀態(tài)影響血糖的控制情況,要想治療糖尿病,必須先治療心病。保持心理健康可幫助您樂觀地面對生活,擺脫不良情緒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,提高治療效果。如何成就心理健康呢? 首先要正確認識疾病: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,只要正確、有效地治療,血糖達標了,就能明顯延緩或減少并發(fā)癥; 其次是樹立戰(zhàn)勝疾病的信心:客觀接受病情,立即治療,樹立起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;再次是保持樂觀的心態(tài):要用樂觀主義精神與糖尿病作斗爭;戰(zhàn)略上蔑視,戰(zhàn)術(shù)上重視。心理健康了,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。

預防并發(fā)癥是終極目標。沒有并發(fā)癥,您就沒有并發(fā)癥所帶來的痛苦,不受并發(fā)癥的威脅,也就不用承擔并發(fā)癥所帶來的巨大經(jīng)濟負擔,就可以享受與健康人一樣的幸福生活。可以說預防并發(fā)癥是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終極目標。那么如何預防并發(fā)癥呢?最重要的是保持血糖長期平穩(wěn)達標,是關鍵所在。血糖的控制目標是空腹血糖 3.9-7.2mmol/L,非空腹血糖≤10.0mmol/L,糖化血紅蛋白<7.0%。那么通過什么手段才能使血糖達標呢?一個是生活方式干預:健康的飲食,規(guī)律的運動,戒煙戒酒等。二是藥物治療:經(jīng)過較大劑量多種口服藥聯(lián)合治療后, 糖化血紅蛋白仍>7.0%時就應啟動胰島素治療。 早期應用胰島素有利于血糖的盡早達標。

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核心,國際和國內(nèi)的指南中均要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教育管理,可見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。 積極的糖尿病教育可幫助您: 獲得科學的健康知識,轉(zhuǎn)變不良的生活方式,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,包括學會科學飲食與運動、正確監(jiān)測血糖、規(guī)范注射胰島素、足部護理等。科學防治糖尿病的原則是:早診斷、早治療、早達標、早獲益。